浏览和筛选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
筛选结果:共找到 2507 个创新案例
营口片区借助营口综合保税区的独特优势,吸引多家饲料生产企业落户,初步形成饲料生产产业集群。为推动粮食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结合企业需求,营口片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着力简化申请材料和办理流程,进一步提升饲料生产许可审批工作效率,助力产业发展。
“问题清零”长效机制是大连海关深化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该模式在大连片区先行先试,通过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各类沟通渠道,探索构建了问题收集、响应、研判、评估的长效机制,实现关企交流互动“零距离”、排忧解难“零障碍”、问题解决“零库存”,促进了“职能J现场J企业”的良性互动,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不断提升口岸营商环境。
“保税卡口智能化模式”是大连海关提高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效能的重要改革举措。针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卡口管理效率作业效率低、功能不全面等问题,大连海关通过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创新“保税卡口智能化”监管模式,提高卡口作业效率,在大窑湾综合保税区试点开展以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了海关高效监管。
“云企通”是大连海关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海关对高信用等级企业进行实地验核的基础上,转向在海关引导下企业进行风险自控,实现企业自我“检测”后及时处置,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同时,海关通过前置式分析,智能引导、辅助企业提高自检自控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企到业合规管理水平。在大连片区试点开展“云企通”,取得良好成效。
大连片区围绕口岸危险货物便捷通关问题,在率先推出口岸危险货物“谎报匿报四步稽查法”“海洋污染物运输绿色通道”创新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针对合规海运拼箱货物时常受个别危险货物影响无法正常通关问题,大连片区联合海事部门,创新推出海运拼箱涉危业务便捷通关新模式,实施“海运拼箱货物中危险货物单独登记保存”,为合法运输的货主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
为助力企业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营口海关以营口综合保税区为试点,先行先试原产地证书“信用签”模式,通过简化申领流程、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在提升原产地签证办理效率的同时,引导企业自律守法经营,保障疫情期间原产地证书签发“不打烊”,进一步提升营口片区贸易便利化水平,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
为对标先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监管体制机制,沈阳海关以沈阳片区为试点,创新打造跨境出口商品清单布控自动分拣新模式,构筑跨境电商出口通关快捷通道,提升“智慧海关”监管体系,提高海关监管水平和效能。
为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营口片区与营口市金融发展局、中国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营口监管分局共同建设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首次贷款中心”“绿色贷款中心”“科创贷款中心”(以下简称自贸区“三贷”中心),多主体、多角度形成合力,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实现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速,获得信贷率持续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以此将自贸区“三贷”中心打造成全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发展的“名片”,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三贷”中心及时有效为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努力减少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实际行动服务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大局。
为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引才引智环境,为外籍人才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营口片区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营口市中心支局(以下简称营口市外汇局)共同探索、主动施策,大力推动境外个人薪酬购汇便利化业务顺利开展,实现该业务在辽宁省内的首次落地。
立足辽宁涉外经济发展实际,发挥辽宁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全面提升沈阳片区金融对外开放水平,人民银行沈阳分行通过境内外金融机构联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高效对接外贸企业低成本融资需求,积极创新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新模式,成功指导中国建设银行沈阳自贸区支行首单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落地。